
这个冬天,
防护服成为不少行业抗击疫情的必需品。
一些“脑洞大开”的“硬核防护服”
也令人哭笑不得。
“长颈鹿”“公鸡服”“宇航服”看似严实,
实际防护作用却并不大。
一件有效的民用防护服到底长啥样?
又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
位于河南郑州的逸阳生产车间里,
工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
裁剪机器隆隆作响,
将白色防护服面料按图纸分割成不同形状。
“全副武装”的张胜强正熟练地操作机器,
别看他现在游刃有余,
第一次接触防护服面料时
却着实为难了一把。
防护服材料带有喷熔层容易粘刀,
导致机器裁剪速度慢,
影响了生产工期。
“从2月5号起,
我们每天加班到十点不断试验和改进,
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今,防护服裁剪线的日产量
已经从七八千米增长到三万多米。
裁剪好的成捆面料被运往合作单位,
合片缝纫、热封胶条......
每一道工序都不容有错,
生产完成还要经过专职人员严格检验,
即便是熟练工,
也不敢有一丝马虎。
和医用防护服不同,
民用防护服不需要长时间消毒,
工人们开足马力就能实现快速生产,
逸阳日产总量可达四五千件。
而在一个月多前,
这条生产线才仅有13人,
女装企业逸阳也并不生产防护服。
2月4号了解到防护服短缺后,
逸阳研发团队紧急集合,
正式转产民用隔离服生产。
当晚9点,
13名在工厂值守的员工,
揭开样衣间的封条连夜开工。
一件件崭新的防护服“出炉”,
带着特别的使命,
被辗转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在中原区须水镇第六小学,
逸阳员工把50件爱心防护服交给校长,
学校的门卫、厨师、校医将多一层保护。
穿上“新衣”的保安樊志祥开心极了,
“我接触人多,有了防护服,
开学后那些娃娃们更安全了。”
一件件防护服隔离了病毒和风险,
也带来了爱与希望。
这背后,
是无数工人的日夜忙碌,
是无数企业的攻坚克难,
是1000万郑州人的众志成城。
这种向阳而生的力量
正让人们一步一步走出阴霾......
记者:王妍斐 马一鸣
策划:赵克
编辑:佳泽
统筹:刘芳、乔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