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汴、洛,黄河岸边三座古都,距离三百里,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绘就了光辉灿烂的黄河画卷,如三颗明珠在历史长河熠熠生辉,共同打造了黄河流域人与水共生交融的中原样本。
为了讲好黄河故事,讲好城市故事,郑州电台联合开封台、洛阳台携手推出系列报道《三座城 三百里 三千年》,展现郑汴洛的历史文化景观,挖掘岁月深处的文化积淀,延续历史文脉,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大河汤汤,岁月奔流。古往今来,逶迤的黄河把她最精彩的华章留在了中原大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黄河文化就是根和源,而郑州则是黄河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立秋过后,黄河滩地的芦苇迎风摇摆,偶有一两只大鸟低空掠过。 中牟县雁鸣湖镇太平庄村的农家院子里,高亢悠远的黄河号子飘出很远。每每忙完地里的农活,82岁的闫西禄总会坐在院子里喊几句打硪号子,一边抚摸祖父传下的石硪,一边回忆当年在黄河滩边加固堤坝的情景。“提起打硪号子,临老我也忘不了,吃饱不叫号,号子一开始叫八里以内都听到,叫起号子同志们劳动起来劲头高,多打土方挣钞票。我爷爷和我父亲,俺都是门里出身,老辈祖传的。”闫西禄说。

铿锵有力的黄河号子,让黄河上百舸争流,“号子”气贯黄河的壮观情形仿佛再现,虽无任何乐器伴奏,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新斌:“黄河号子通过大家整齐划一的呐喊,凝聚了力量,实际上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旧石器时代的蓝田文化、丁村文化,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如今的双槐树遗址,无不印证这样一个事实: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之畔。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
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新斌
而郑州,在黄河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张新斌说:“黄帝文化就是黄河文化的一个根,而且是主根。新郑有黄帝故里独特的资源,近年来围绕黄帝故里进行了一些大型的祭拜活动,已经成为全球华人聚会中原的重要平台。”

从区位上看,郑州处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是黄河大冲积扇的顶点和轴心。郑州市社科院文化所所长刘涛认为,郑州在整个黄河流域城市中承上启下、承东启西,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黄河文化中也居于核心地位。“郑州不光是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类型也是非常众多。咱提出来了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根的定位,也是符合郑州的城市的特色。”

△郑州台记者采访郑州市社科院文化所所长刘涛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也是中华民族千年之忧患。飘荡在黄河岸边的黄河号子千百年来也见证着沿黄人民治黄的勇气和力量。黄河水养育的闫西禄年轻时便参与黄河构筑堤防工作,那响彻黄河岸边的黄河号子就是他和河工们积累下的宝贵财富。“有二八号、钉缸号、桩号、凤凰三点头十来个号子。号子就是抖精神,吃罢饭两点就开始叫号,一直到太阳快落,下班,提劲。”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纪委书记千析认为,治水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体现,“由于黄河的特性,使我们看待世界的认识就是两面性的,但最终我们又是统一的。之所以说‘根和魂’,我觉得这就是黄河对人的影响里面一个核心的内容,它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以及我们世界观的形成。”

△郑州台记者采访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纪委书记千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型工程机械已经取代了石硪,但黄河打硪号子仍然以它独特的魅力流传于民间。从养家糊口到传承非遗文化,闫西禄接受了新使命并为之努力着。“我准备搞一套工具,等十来岁的孩子放暑假的时候传承给他们,不能让丢失了。”
如今的黄河成功实现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走在郑州黄河大堤上,两侧林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淤区苗木花卉相互辉映,构筑了一条沿黄绿色生态长廊。漫步母亲河畔,人们沉醉其中。
郑州市民刘女士回忆道:“小时候是我爸我妈骑自行车带我来的,那时候这里挺小的,只有一个黄河母亲像,这次来感觉变化特别大,到处都郁郁葱葱。”
“我看到奔腾不息的黄河,内心感到很激动,生活在黄河边,能有这样的美景,感觉很幸福。”郑州市民张先生自豪地说。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内,炎黄二帝的巨像,静静矗立在黄河岸边,注视着大河波涛。跨入“万亿俱乐部”、常驻人口突破千万、国家战略叠加……
郑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更是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唱响了新时代的“黄河号子”!
记者 梁艳 张云帆 郝宏杰
视频 郝宏杰
编辑 佳泽
统筹 刘芳 赵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