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2年9月19日,一份“同意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复函,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达河南省所属的中南军政委员会。这份复函,又一次改变了郑州的命运。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直机关由开封迁到郑州,“省会为什么要迁郑?一句话,便于河南全省的工作。郑州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除南阳不临铁路外,其他均在铁路沿线……”1954年,时任省委第二副书记的赵文甫在省直属党委及郑州市委负责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透露过省里谋划迁郑的主要原因。
省会迁到郑州,实际上是郑州的第二次移民潮。
郑州第一次移民潮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京汉铁路、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作为商埠逐渐兴盛起来,铁路与纺织两支工人队伍先后到达郑州。当时铁路员工有八千多人,纺织员工四千多人,连同他们的家属近三万人,使郑州的面积和人口扩大了一倍。
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郑州被确定为新型工业基地,省会迁到郑州后,郑州迎来了数以万计的工人、知识分子、教师以及一些管理干部。他们以支援内地建设的名义来到郑州,当时郑州人口短时间达到14.8万,城区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
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国棉一、三、五、六厂,郑州第二砂轮厂、郑州油脂化学厂、郑州面粉厂、郑州电缆厂、郑州肉类加工厂、郑州火电厂、郑州卷烟厂等一批工厂的建立,郑州的经济很快跃升到全省第一。
伴随省会迁郑,1956年至1959年这三年间,郑州大学、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郑州工学院、省中医学院以及纺织学校、电力学校、商业专科学校、师范、幼师、机械制造学校、省市技工学校等,近百所大中专院校由外地迁郑或在郑建成。
省体育场、风雨球场、河南饭店、郑州饭店、百货大楼、河南人民剧院、省工人文化宫、中原影剧院等文化体育场所也相继建成。
1954年,郑州开始有了公共汽车,同年建成柿园水厂。
1959年,郑州城区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
这时的郑州才像个省会了。当年的《河南日报》社论评说:“省会迁郑是河南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那时起,郑州才是真正扮演了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
执笔:张清献
编辑:朱奕安
播讲:花翀
新媒体编辑:张敏、胡佳乐
编 辑:芒 果
编 审:一 菲
副总编:佳 乐
总 编:田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