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千唐志斋博物馆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
今天下午,全国城市广播系列融媒体节目《古都·国宝》采访团来到千唐志斋博物馆。
△全国城市广播系列融媒体节目《古都·国宝》采访团来到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
▲ 千唐志斋宣传片
洛阳是一座底蕴深厚、名重古今的历史文化圣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市西45公里的新安县铁门镇,占地40余亩,包括一条长廊,三个天井、十五孔窑洞,全部建筑的内外墙壁上镶满了历代墓志铭和书法绘画石刻。
千唐志斋所藏志石大多为洛阳北邙所出。洛阳为九朝古都,自周以降,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视城北邙山为风水宝地,无论死在何方,大多嘱其后人还葬北邙,故有"生于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墓冢高嵯峨",几至"无卧牛之地"。
▲石刻展厅
▲石刻展厅
▲廊道
千唐志斋因收藏千余方唐人墓志而闻名于世,斋由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命名,章太炎先生以古篆题额,题额尾部有跋语曰:"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一目了然。
▲蛰庐
▲蛰庐
千唐志斋与蛰庐共为一体,又称张家花园。蛰庐始建于1918年,历时六年甫成,北枕方山,南临清涧,占地近百亩,蔚为壮观。千唐志斋则建于三十年代初,及日寇犯豫,工程告停,未及镶嵌的志石,全部捐送西安碑林。张钫与于右任曾同领陕西靖国军,私谊笃厚,据说张收集志石时曾与于氏有约,唐志归张,北魏志皆归于右任,于氏将所得三百方北魏志石藏之三原,后亦送碑林陈列。
千唐志斋所藏志石,据1935年上海西泠印社发行编目记载,共1578件,后迭经变乱,散失不少,今存各类藏石1419件,计唐志1191件,西晋1件,北魏2件,隋2件,五代22件,宋88件,明30件,元1件,清2件,民国7件。此外,还有墓志盖19件,其它各类造像、经幢、碑碣及书法、绘画石刻54件。






▲北魏石窟
▲书房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自武德、贞观起,经盛中晚唐,历代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纷繁驳杂,既有相国太尉,皇亲国戚,又有藩镇大吏、刺史太守;既有处士名流、真观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宫娥才女。这些人物的人生际遇,显示了唐三百年文治武功及社会百态,堪可证史、纠史、补史。千唐志斋实际上是一部石刻唐书,或可视作唐人档案馆,其对于唐史研究之价值,弥足珍贵。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大型融媒体节目《古都·国宝》
发现文物背后的故事...
统筹 张红雨 刘芳
编辑: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