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中原。”以千年时光为沉淀、唐风宋韵为风骨的“登封窑”历史悠久,工艺精良,纹饰独特,是中原地区民窑系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被专家誉为唐宋时期陶瓷装饰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走进位于河南郑州的登封窑,共同探寻千年来窑火不息的“中国陶瓷故里”。
△点击视频,探寻登封窑千年来窑火不息的秘密
“南有景德镇,北有登封窑”。
登封窑始烧于隋、唐,衰落于金、元,北宋达到其全盛时期,以白瓷为主,珍珠地划花为典型代表。
△双虎纹橄榄瓶
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宋代珍珠地划花“双虎纹橄榄瓶”、日本出光美术馆的白地刻划花执壶精美绝伦,是登封窑系的经典之作。
根据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截至目前,登封窑共发现了60多处古陶瓷遗址。在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登封窑在民间薪火相传从未间断,脉络清晰,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隋唐时期
出现黑瓷、白瓷、黄瓷、花瓷等;
北宋时期
登封窑的白瓷及其装饰更加成熟,出
现了钧瓷、汝瓷、三彩、雕塑等;
金元时期
由于战乱,登封窑渐次衰落;
明清时期
陶瓷烧造重心南移,登封窑和大多数北方窑口一样,生产民间日用的黑、白、青、黄、青花等瓷器为主,一直保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白地黑花”装饰技艺
△“剔刻划花”技艺
△“细线划花”技艺
登封窑以独特的成型、装饰、烧造等工艺,确立了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名窑地位,尤其是门类齐全的装饰工艺,打造了一件件极具欣赏价值的精美瓷器。
△珍珠地划花技艺
北宋早期的珍珠地划花技艺最为独特,创造性地把金银器的錾金技艺、镶嵌技艺引入到陶瓷装饰,填补了陶瓷装饰的空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景洲
金元时期这种技艺随着登封窑的没落而失传,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群热爱陶瓷文化的手艺人试图通过登封窑瓷片标本恢复这种技艺,经过20多年的埋头钻研和试验,终于让这项技术重现在世人面前。
△珍珠地划花技艺需要在陶瓷烧制前绘制,极易造成陶瓷变形,因而工作人员对待每一件瓷器都小心翼翼。
△陶瓷修复是一项功夫活、耐心活,把一片破损的瓷器修复成完整的器具往往需要2-3天。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传统装饰“白地黑花”的基础上,登封窑创新了“釉下水墨瓷”,结合传统水墨的表现技法烧造而成,浓淡相宜,使画面更含蓄、更有味道。
2014年底,登封窑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因为瓷器本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也离不开民间艺人的推动。近年来,登封窑技艺也走进多所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传承千年的登封窑技艺正散发出它新的光芒。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大型融媒体节目《古都·国宝》
发现文物背后的故事...
记者:王妍斐、马一鸣
编辑:弓雪
统筹:刘芳 乔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