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作为郑州市的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一直备受世人瞩目。为更好地弘扬、 传承中原文化,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联合郑州市文物局推出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天地之中”建筑群》。今天推出第三篇: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因书院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五代时期,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嵩阳书院名噪一时,成为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且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就是在嵩阳书院撰写。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在嵩阳书院的立雪亭前,曾经发生过一个著名的故事。戳视频,一起来听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松木为我们讲述程门立雪的故事吧。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五进院落组成,院中有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等建筑。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
嵩山碑王——大唐碑
值得一提的是,在嵩阳书院门口矗立着一块儿大唐碑,其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古时,人们是怎样将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来,凡到嵩阳书院的游人都要提及这个问题。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成为品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
记者 方正
实习记者 池金山
编辑 佳泽
统筹 刘芳 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