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伏羲作琴”“削桐为琴,绳丝为弦”
这是古籍中有关中国古琴制作的最早记录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
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
属于八音中的丝
我们常说的“琴”是它的特指
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自古以来
古琴一直位列“琴棋书画”之首
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
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
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
时至今日,会弹奏古琴的人越来越少
懂得斫制古琴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记者来到了非遗传承人陶运成的工作室
时隔两月重新开张
走进大门一眼望去
墙上挂着各式外观简洁、线条流畅的古琴
古朴素雅的氛围扑面而来
陶运成今年40岁,他告诉我们
一张古琴
离不开斫琴师无数次的打磨
陶运成说:“斫琴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包括选材、造型、槽腹、刮灰、打磨、上漆、试音上弦等三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从选材到制成成品耗时少则两年,多则三四年。”
最初
陶运成是学习古琴演奏的
后来他被那典雅琴声深深打动
开始将学习的重点转向古琴制作上
历经10年的刻苦钻研
2010年
陶运成做出了人生的第一张琴
陶运成:“斫琴首先是选材,古琴的琴面一般是用杉木、桐木做的,以梓木为底。槽腹是斫琴一个很关键的步骤,琴的发音源于面板与底板所构成的共鸣箱,而槽腹就是要掏出共鸣箱来,这决定了古琴音色质量。槽腹的每一刀,凭得是斫琴匠人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刮灰胎则是制作古琴最为耗时的一个环节。灰胎是由大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像刮腻子一样一遍遍刮到古琴上,等自然干透后再打磨,仅上灰胎就需经过多遍,这样才能让古琴光亮不变色、耐磨耐腐。”
说着
陶运成弹起了《平沙落雁》
曲调悠扬流畅,旋律优美动听
一下将人拽回山野间,心底满是琴音缭绕
从古琴诞生之日起
几千年来
古琴斫制技艺不断发展流传至今
从未间断
匠心与手艺铸就的
不仅是一张琴,更是精神与文化的传承
陶运成告诉我
从2017年开始
工作室的经营情况每况愈下
收入几乎是2017年前的三分之一
2014年前后的三十分之一
这两年 受疫情影响
工作室更是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
灯光下
陶运成双手上的老茧和粗大的关节依稀可见
这是他多年斫琴留下的印记
对古琴的热爱
传承这门手艺的责任
几乎成了陶运成生活的全部
“当然不止是我们行当
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
我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总要有人做
我还是可以坚持的。”
记者:张云帆 池金山
编辑:弓雪
统筹:刘芳 乔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