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白居易】第17集:洛阳再忆江南美
郑州新闻广播      2019-07-29 08:28 2207


1247年前的今天,白居易出生于新郑东郭宅,一生留下了近3000首诗歌,其诗歌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和号召,郑州新闻综合广播历时一年,数易其稿,由编辑、主持人结合王立群教授、莫砺锋教授的研究,融合瞿弦和、弥亚牛等国内名家的朗诵,创作了二十集系列文学作品《听见·白居易》。

这是一部融合了文学赏析、名人轶事、诗歌理论,展现音乐运用、制作手法为一体的兼顾白居易诗歌理论研究和文学赏析的作品。郑州新闻广播《百姓热线》、《大家帮大家》、《城市热线》三档栏目推出,郑州新闻广播微信公号同步推送。


十七:洛阳再忆江南美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829年退隐洛阳之后,不仅创作了很多追忆杭州、苏州的作品,就连在洛阳的住所,都刻意营造出他在江南“水之媚”的住所:在池塘边竖起从苏杭带回的天竺石、太湖石,栽种上属于江南的白莲花,还常常荡舟池中,用西湖的鱼宴招待诗友等。

公元839年,白居易在洛阳创作《忆江南》三首词,向世人展示出美丽的江南水乡胜境,成为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是白居易回忆之作,虽处处写景,但细细品读,再与白居易青年时代仕途经历、暮年“中隐”洛阳联系起来,不难发现,忆江南,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白居易打造的精神家园:

第一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描写的是西湖,时时挂念西湖,除了美景,主要还是因为担任杭州刺史对西湖的治理、疏浚井水。而且这首词排在“最忆是杭州”之前,也表明在白居易心中,担任杭州刺史是自己政治生涯中最引以为傲的一段时光。

第二首“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不光是写景,也是写人,写自己工作后的业余生活,诗词中流露着安宁、恬适和坦然。

第三首“其次忆吴宫”,是对苏州的追忆。在苏州虽修有“白公堤”治理水患,但时间很短,并没有更多的政绩,这首词追忆的“吴宫”既有江南的美酒、歌舞,也有文人骚客的诗赋、更有离任时百姓的涕泣相送,期待“复相逢”的那一刻。

67岁的白居易,在洛阳忆江南景、抒家国情,回首自己为官之路,最引以自豪的政绩就是在杭州、苏州任刺史时创造的。对于一心治国平天下的白居易来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暮年回首,收获的是甜甜的慰藉和满满的温馨。非常遗憾的是,自居易再也没能回到他牵挂的江南。

回顾白居易一生,关于江南的诗有几十首,定居洛阳之后忆写杭州、苏州的作品仍然不少,可谓是“想忆不愿忆、又不得不忆、不忆无以忆”。正是由于别后回忆,苏杭之美所代表的“江南”经过时间的淘洗反而更清晰、更明媚、更令诗人憧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回忆中的江南意象”构成了唐诗、更是白居易本人诗歌中最为动人的部分,也可以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关“江南意象”的最具经典意义的原型。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在创造了“江南意象”之后,再无佳作,《序洛诗》也成为他现实主义创作的收官之作,这是为什么?白居易的晚年生活是否真的如同民间所说“狂妄自大”呢?明天请继续收听《听见·白居易》第十八集:知足养和度晚年。


相关新闻

【听见·白居易】第16集:急流勇退隐于市

郑州新闻广播 7.29 2055

【听见·白居易】第15集:苏州上任受追捧

郑州新闻广播 7.29 1874

【听见·白居易】第14集:钱塘筑堤美名传

郑州新闻广播 7.29 1957

为郑州人定制的APP
下载查看更多资讯

在APP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