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白居易】第18集:知足养和度晚年
郑州新闻广播      2019-07-29 09:00 1887


1247年前的今天,白居易出生于新郑东郭宅,一生留下了近3000首诗歌,其诗歌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和号召,郑州新闻综合广播历时一年,数易其稿,由编辑、主持人结合王立群教授、莫砺锋教授的研究,融合瞿弦和、弥亚牛等国内名家的朗诵,创作了二十集系列文学作品《听见·白居易》。

这是一部融合了文学赏析、名人轶事、诗歌理论,展现音乐运用、制作手法为一体的兼顾白居易诗歌理论研究和文学赏析的作品。郑州新闻广播《百姓热线》、《大家帮大家》、《城市热线》三档栏目推出,郑州新闻广播微信公号同步推送。


十八:知足养和度晚年


时间流逝,年岁渐增,多情敏感的白居易也是如此,经历了宦海沉浮和人世艰辛,面对生命的衰老,他的处事方式和诗词创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公元83910月得了风疾之后,逐渐远离官场。直到公元8468月去世,他生活安逸,不问世事,“诗、酒、游、宴”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绝大部分作品也都是表现“知足养和、吟玩情性”的闲恬之乐,基本上也没有写过讽喻作品,现实主义创作也划上了句号

晚年的白居易创作了大量闲适诗,这也反映出他“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此时的白居易多与文人墨客聚会论诗词。在《醉吟先生传》中,曾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生活:“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这些文人墨客中,陪伴白居易最多、挚友级别的当属刘禹锡。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岁,两人政治遭遇相似,在诗歌创作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留下许多名篇佳作,文学史上也就有了“刘白”这样的称呼。

公元842年,刘禹锡去世,白居易情感无依,更多的与僧人、道士交往,在佛、道思想的作用下,找到了一条能使他身心自适的道路:知足常乐。那白居易“知足常乐”思想是什么呢?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

简单的说,白居易的“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就是通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尤其是“比下有余”,他总是“比下有余”所以就知足了。

在白居易67岁创作的《醉吟先生传》中,他不仅自述了悠闲的生活,还将自己的知足常乐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馀何求哉?

文中,白居易用五个古人和自己做对比:第一是“富于黔娄”,黔娄是春秋时著名的隐士。白居易认为,黔娄家旱涝并仍贫如洗,甚至在死后连一条完整遮盖遗体的白布也没有,他认为自己与黔娄相比,就是一个最富裕的人。

第二是“寿于颜回”,他与颜回比寿命。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32岁就去世了,是著名的一个“短寿人”,白居易当时已经67岁了,所以“我”(白居易)比颜回寿命长。

基于这样的态度,白居易在生活上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但在他内心深处,“兼济天下”、为官为民的想法一直没有完全泯灭,他对现实的关注始终存在,他不忘民生疾苦,开凿龙门八节滩、修缮香山寺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大恩泽。

公元8469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当地百姓把白居易安葬于洛阳香山寺北侧琵琶峰顶,取名“白园”,以供后人追思。

白居易一生创作诗词3000多首,被人尊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词对后人有何影响?对中国文学又有着怎样的作用?明天请继续收听《听见·白居易》第十九集:为时为事尊诗王。

相关新闻

徐立毅:严格遵守环保规定 切实改善大气质量

郑州广播电视台会面客户端 7.29 1980

【听见·白居易】第17集:洛阳再忆江南美

郑州新闻广播 7.29 2206

【听见·白居易】第16集:急流勇退隐于市

郑州新闻广播 7.29 2055

为郑州人定制的APP
下载查看更多资讯

在APP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