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旅程】读懂中国·从郑州开始——郑州当年的那些老水塔,你知道几个?
郑州音乐广播
2022-07-24 15:37
17583次

时代水塔,悄然变身。
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会随时偶遇到已经退出时代舞台的建筑或设施遗迹。水塔,便是这历史长河里、社会发展中一个明显的时代印记。
解放路立交桥旁。屹立城市间,白鸽相伴,见证社会发展。这些依旧屹立在郑州市区的水塔,绝大多数都已经被停用,最初建设水塔的目的是工业、企业以及家属院、小区等用水方便。曾经的那个年代,水网系统不完善经常遇到无法用水的现象,于是便有了水塔,将水从地下抽取到顶部水罐内进行自动水压调控,从而达到用水需求,也有储水的功能。
想就近一睹老水塔的风采,也只能去一些老厂房区、铁路沿线以及老家属院了。若你遇到这样一座水塔了,请好好抚摸一下,仔细聆听属于它的那个年代的故事,这些屹立城市间的水塔中,最“年轻”的也经历了近30年的光景,那个时代的故事我们未必有它们清楚。
记者寻访近30座的郑州水塔,都在悄然改变,在这组影像中,它们有些已经 “华丽变身”……

北晨颐商苑小区。退役的水塔不再承担原有功能,悄然变身后成为扮靓城市的一道风景线。采访中,有一个故事令人感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内一座30多岁的水塔下,伴随87岁高龄的黄先生娓娓道来,再现了当年的故事。郑州果树研究所于1960年开始筹备建所,黄先生刚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千里迢迢来到郑州。当时的郑州周边全部都是黄沙荒地,种植树苗没有成熟的浇灌系统,夜晚有狼和野鸡等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吃的饭里面都是沙子,饮水也都是从土水井打水,后来有了水塔才改变了状况。郑州果树研究所。87岁的黄老先生凝视着这座伴随了他们奋斗生涯的老水塔,思绪万千。
建所初期黄先生和同事们一起亲手中下法桐、白杨,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年与黄先生同批来郑州的十个大学生里陆续去世,如今只剩下两个人了。这座水塔也早已被周边的高楼大厦包围起来,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被不畏艰辛的奋斗者们讲述着延续着,他们的果树研究成果已成为了现在幸福生活中的一部分……解放路立交桥旁。这座水塔最初是为铁路作业和铁路家属生活用水而建,如今虽然停用,依然凝望铁路和郑州火车站以及附近居民楼。锦华小区。这座水塔周边建筑几经更迭或开发建设,还是给它留下了立足空间,历经几十年虽已经“退役”,仍显青春姿色。金水西路老郑州西站。当初这座水塔主要用于火车站内的作业以及家属用水保障,如今经过装扮,华丽变身为靓丽风景。金水西路老郑州西站。如今这里早已经进行了水网改造,水塔成了老职工和居民们的“生活记忆”。南阳新村小区。从上世纪90年代,这座水塔就伴随居民们的事业和生活,如今水塔下的老年生活悠然惬意。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这座年龄超过30年的水塔虽然早已停用,依然屹立在居民楼之间,仿佛在倾诉当年的故事。而位于苗圃社区的老水塔则是另一番老郑州的味道。苗圃社区的大多数老旧小区里面生活着大批老一辈铁路工作者,周边被铁路包围,道路弯曲错综交替,这里有学校、医院、菜市场等自成一体,被老郑州人称为“城市内岛”。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选择在这里租房,因为租金便宜却生活便捷,也是很多现代人寻觅老郑州印记的打卡地。老郑州的时代精神、老铁路人的奋斗故事都在这里被大家传颂下去。

苗圃社区。无人全景功能拍摄下的场景。这座老水塔历经近30年虽已停用,却依然占在附近建筑群的“C位”。

苗圃社区。这座水塔紧邻铁路,与老一代铁路工作者相伴多年。

苗圃社区。水塔跟下,少年生活如同夏日的雪糕一样甜爽。

苗圃社区。水塔早已停用,当前温馨生活一瞥。
丰乐路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岁月留下了沧桑印痕——这座水塔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现已停用。电力机械厂老厂区。这座水塔历经30多年,身板尚且硬朗。如今这里经过改造改造变身为文体活动和办公场所。电力机械厂老厂区。与水塔配套一体的厂房被改成了篮球馆。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来源:遇见郑州官方微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遇到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及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留言给小编,小编会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