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诗歌中
回顾党的光辉历程
在诗歌中
感悟党的丰功伟绩
在诗歌中
传承党的优良传统
在诗歌中
凝聚新时代新征程奋进的力量
郑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事业部
重磅推出
“音画诗歌”网络党史课
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网络图
背景:
背着"宁儿"讨饭寻找党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北部一个小地主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赵一曼的头脑里充满了革命进步思想。
1924年8月6日,赵一曼在《妇女周报》上用"一超"的名字发表了要求脱离家庭的宣言。同年,大姐夫郑佑芝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两年后,积极进步的赵一曼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女军校学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赵一曼离开武汉与党中央取得联系。9月,她被派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在那里,她与同是来自黄埔军校的同学陈达邦相识并结婚。
一年后,由于国内急需做地下工作的优秀干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已有5个月身孕的赵一曼毅然告别丈夫回国,被党中央派到宜昌从事地下工作。她在宜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赵掖贤,乳名"宁儿"。在此后的几年里,她带着儿子从宜昌到南昌,再从南昌到九江,又从九江到上海,历尽千辛万苦。特别是前往上海找党组织的途中,身无分文的她,背着"宁儿"一路讨饭,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她曾在儿子的脖子上套一个草圈假装沿街叫卖孩子。"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主动要求到东北工作,得到党组织的批准。临行前,她将"宁儿"送到武汉陈达邦的哥哥家里,然后硬着心肠流着泪离开了向她扑来的儿子,到东北去了。
"红枪白马"女政委
1932年春,赵一曼来到东北,两年后,被分配到珠河(今尚志市)中心县委担任委员,并以县委特派员的身份到游击区展开工作。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1师2团政委。
在部队中,赵一曼给人的印象是穿着羊皮袄,敞着怀,里面穿着深灰色的棉衣,系着腰带,头戴一顶黑色狗皮帽子,齐耳短发露在外面,黑里透红的脸上一双大眼睛格外有神。她的坚毅果敢、平易近人,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
一次,赵一曼和另一名女战士主动承担了转运武器的任务。她们到交接地点领到武器后,用油布、油纸包起来,放进了马拉的大粪车中,直接向城门赶去。
车到城门,日军捂着鼻子嫌臭,躲得远远的。专管乱翻乱搜的伪军见是大粪车,也喊着"快走!快走!"车老板猛加几鞭,粪车就出了城,车上的武器很快就转到了部队手中。
赵一曼不仅机智过人,而且也骁勇善战。在平时的战斗中,赵一曼手提砍刀,威风八面,表现丝毫不逊于男战士。
1935年11月的一天,赵一曼负责掩护部队突围。在赵一曼和战友们的努力下,大部队顺利突围。赵一曼等人却在完成掩护任务撤出时,与敌人遭遇,并在战斗中负伤,在一个农民家中养伤,后被俘。
(网络图:赵一曼临终遗笔)
临终遗书催人泪下
赵一曼被俘后,被敌人转到哈尔滨的一所医院进行审问。在医院里,赵一曼向监视她的伪警和医护人员讲爱国道理,鼓励他们进行爱国革命。很快,伪警察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便成为赵一曼的"革命战友"。
1936年6月28日晚,两位"战友"负责协助赵一曼实施"突围"计划。30日早,在距游击区仅有20余里的阿城县李家屯,赵一曼一行被伪骑警追上,赵一曼再度落到敌人手中。在审讯室中,日军对赵一曼使用了各种非人手段,甚至动用了最新发明的电刑,却仍然没有从赵一曼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担任当时审问的日本军官回忆说:"我们都失望了。很难理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赵女士这样一个年轻女共产党员有如此钢铁般的毅力,竟然能长时间熬住最新式的电刑。我们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厉害的刑法了。"
1936年8月1日,他们将赵一曼押上了开往珠河的火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想到了她幼小的儿子。她向敌人要来纸笔,给儿子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朗读者:郑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贾晓君
朗诵者:贾晓君
编辑:梁景芝
统筹:刘平 岳翔 乔艳霞 相山
部分图片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