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系列报道,我们邀请到了故宫学校副校长付韦鸣做讲解。付韦鸣系统研习古代书画、篆刻、艺术史、明清宫廷史,曾任故宫出版社书画编辑室副主任,参与编撰《故宫画谱》(58种)、《故宫书画馆第八/九编》、《米芾书法全集》(31卷)、《兰亭书法全集》、《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技法精讲》(31种)等书。
隋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从流传至今的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山水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发展,比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有篇文章名叫《画云台山记》,就是他构思《云台山图》的创作笔记。但从留存于世的绘画作品来看呢,魏晋时期的山水画还远称不上成熟,唐代理论家张彦远说魏晋时期的山水画“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也就是说,当时那些山水画里的江河湖泊没法给人可以泛舟其间的感觉;而画里的人物往往比山还要大,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画的结构比例失调了。
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张彦远所说的这种相对稚拙的山水表现手法,我们从故宫收藏、宋代临摹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以及敦煌莫高窟里的部分南北朝时期壁画中,都能瞧见端倪。有不少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很大程度上还属于人物画的“附庸”,是那表现神话、历史人物时的配角和点景。
隋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山水画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画科呢?在隋唐时期。咱们下面要谈到的这幅《游春图》,恰好就是见证山水画独立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件承上启下的作品。这幅画左边有一行瘦金体小字:“展子虔游春图”。按画史记载,展子虔是一位生活在南北朝至隋代的人物,在隋文帝时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但是让展子虔留名青史的,不是他当年作过多大的官,而是他的艺术、是他的画笔,在传说中展子虔创作的画里,就包括这幅《游春图》。
隋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前面说《游春图》是一幅承上启下的作品,在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可以从两点来简单说明:首先是这幅画在构图上的进步,《游春图》在布局上以一片开阔的水域隔开左右两组陆地:左侧的丘陵间杂树掩映,右侧的山路间游人往来穿梭、山谷里藏有庄园、楼阁,远处则是白云围绕的巍峨群山。再看波光粼粼的水中,游船载客浪迹于波涛之间,欣赏水天之间的浩荡春光。山与水已经完全成为了这幅画的表现主体和艺术重心,人物与楼阁成了配角。
隋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其次是这幅画在技法上的进步:这幅画里对山石、树木、楼阁、人物、波浪等等不同对象的描绘,都做了相对细致的勾勒,在线条表现上也有所差异。对色彩的运用也一改更早期山水那种单调、平铺的填色形式,以石青、石绿两种矿物颜色为主基调,辅以白色、红色、褐色、墨色等丰富的色彩组合,共同构成了《游春图》中满目青山、波光粼粼、落英缤纷的春日美景。
总而言之,《游春图》是我们讨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几乎避不开的一幅作品,更是一幅记录了古代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山水佳作。
此次位于郑州芝麻街1958双创园的故宫文化·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展览面积1300余平方米,以故宫《石渠宝笈》为主线,分为“展卷、观山、赏花、浴马”四个展区。“展卷”是实物展区,经过故宫博物院专家、文化艺术学者共同研究探讨甄选出《石渠宝笈》中26幅最具代表性书画作品,以1:1的比例还原仿制。巡展将持续至2023年10月7日。
记者 池金山
编辑 张杭
统筹 乔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