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大别山刘名榜:红旗不倒 薪火相传
郑州广播电视台会面客户端      2019-09-24 12:01 2744



篇首语: 


时间的年轮,刻下英雄的足迹。今日之中国自信从容,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是烽火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赴汤蹈火、浴血奋战的结果,这是和平年代中一个个心怀家国的平凡英雄忠诚为民、无私奉献的结晶。8月1日起,河南省广播电视协会地市台广播工作委员会联合省内十八城市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系列专题---《致敬•英雄》,精心绘制豫籍英雄谱,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激励河南儿女在中原更加出彩的征程中再立新功!

★铁血军魂

致敬英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会见当地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刘小妹就是其中一位。

刘小妹的爷爷刘名榜,从1928年参加革命到全国解放,二十多年带领大别山群众坚持斗争,保证了大别山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他的革命精神也因此被大家广为传颂。


  △河南新县之美


  △刘名榜为什么被称为“刘拐子”?视频里找答案


“当时总书记握着我的手,我说总书记,我是老红军刘名榜的孙女刘小妹。总书记说,刘名榜不是电影《五更寒》里的‘刘拐子’吗?我说是的是的,爷爷坚持在大别山21年,保持了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被习总书记接见的激动时刻让刘小妹至今心潮澎湃。


而在1955年国庆大阅兵时,她的爷爷刘名榜就曾被毛主席、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刘小妹说“党没有忘记我爷爷,党没有忘记老区的革命人民。”

△郑州电台记者梁艳、李欣洁采访刘小妹


刘名榜是河南省新县郭家河乡莲花堰村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保证了大别山革命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跨越时空的凝视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当时,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还有十几万人驻扎在鄂豫皖苏革命根据地核心地区——经扶县,也就是现在的新县。

刘名榜是经扶县县委书记,他的游击队还不足100人,与敌人力量悬殊。面对恶劣而复杂的形势,他带领大别山区人民浴血奋战,同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

刘小妹说:“爷爷当时跟敌人斗智斗勇、倒穿草鞋,就是把鞋跟穿在前面,把鞋头穿在后面。这样一来,他们下山的时候,敌人以为他上山了,用了很多种类似于这样的方法来迷惑敌人。”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在全国人民盼望和平的档口,蒋介石却悍然发动内战。根据战局的发展,中原主力部队突围撤离大别山,而刘名榜却继续留在大别山战斗。

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刘名榜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五更寒》就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故事。剧中的主人公被称作刘拐子,就是歌颂他在最艰苦最黑暗的日子里,忍受着伤残的痛苦,和敌人厮杀到底。
“为什么爷爷被叫做‘刘拐子’?那是因大别山这里的气候非常潮湿,爷爷长期打游击、住山洞,导致他的脚得了风湿变形,所以他常年都要住着拐杖上山、下山。”刘小妹说。


中原主力再次撤离大别山后,国民党喊出“三过三死”的口号,叫嚣要采取更残酷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彻底消灭游击队。

刘名榜与敌人斗智斗勇,采用游击战术让敌人不得安宁。

当时的国民党电台、报纸报道称“大别山区,共产党活动猖獗”远在延安的毛主席看到敌人的报道后连说了三个字“好!好!好!

随后,毛主席派人给刘名榜送信。信中写道“少则三个月,长则半年,我们的大部队就要来解放这里。”这封信为刘名榜坚持到底增加了信心和力量。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革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经扶县也被更名为今日的新县。

坚守大别山红旗不倒二十多年,有多少艰难,有多少考验,又有多少生死离别?

刘名榜和他的游击队始终不变的就是对革命的坚定信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尚裕声说:“正是在这种苦难与辉煌的历史中,形成了可贵的大别山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国家的富强,宁可牺牲小家,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以大局为重,以全局为重。


新中国成立后,刘名榜曾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刘名榜因持续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大别山敌后斗争,被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红旗”。

1985年4月21日,刘名榜在郑州逝世,享年83岁。



如今,刘名榜曾经用过的物品被陈列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他的故事被广为传颂。

游客王德龙说:“这些衣服、他们用过的东西,说明当时确实是非常艰苦的。先烈们打天下时,为了做某一件事、干某一件工作,需要费多大的心思?我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多么不容易啊,一代一代都要传承下去,纪念革命前辈。”



每逢节假日,刘小妹都会带上家人孩子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重温爷爷的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她说:“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

总策划:葛向阳 张红雨

统筹:刘芳 王莹

郑州台记者:梁艳 李欣洁 郝宏杰

信阳台记者:张伟

编辑:梁景芝

相关新闻

翰墨传情!郑州市政协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书画展开幕

郑州广播电视台会面客户端 9.24 2336

周六到郑州绿博园看蝴蝶兰和秋菊!

郑州广播电视台会面客户端 9.24 1837

慈善浪潮来袭 300万捐款绽放善城

郑州广播电视台会面客户端 9.24 1992

相关评论

良言 LV0

Tue Sep 24 14:40:15 CST 2019

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

为郑州人定制的APP
下载查看更多资讯

在APP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