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国内首个3A游戏 《黑神话:悟空》全球大火,让中华文化强势出海。同样备受国际网友青睐的,还有同为数字娱乐产业的中国微短剧。
数据显示,中国短剧在海外微短剧市场的市占率已达到80%以上。微短剧为何能成为新一代“流量密码”,让无数观众 “上头”?
15秒一个冲突,30秒一个反转,60秒开始重生复仇……凭借着紧凑的叙事节奏、爽点密集的故事情节,微短剧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电子榨菜”。
郑州市民李旭是微短剧付费用户,他告诉记者,微短剧基本上在80到100集,每集两分钟,坐几站地铁的工夫,就能看完一段完整的故事。而且演得比较爽,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忍不住想再去看下一集。在抖音里能直接付费观看,比较方便,自已已经花了好几百元了。
我看了《狼人恋爱法则》《亿万富翁老公的双面人生》……ReelShort APP上太多了,还专门分了区复仇类、爱情类,我的天呐,我都无法自拔。
我真的很感慨,中国文化太惊艳了,也越来越多样性,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
基地负责人陈锐说:“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接待过50多个剧组。他们早上5点多出工,到晚上夜里可能两三点还在拍,忙到昏天暗地。”
这种高密度的压缩,对于演员来说是一种挑战。随着短剧项目不断增多,找演员成了剧组头疼的事。陈锐说:“短剧发展得太快了,很多演员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有一定的表演标准的群演很缺,头部的更难约,可能要提前半个月到一个月定档期。”
在投资人卢庆磊看来,大量人员、资本涌入短剧赛道,与其可观的投资回报比不无关系,“河南现在10部当中能爆4-5部,投资40万块钱,40天回来个2000万,这个行业太暴利了。”
晋升为“全国短剧三大重地”、急需微短剧演员、拟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最近,郑州微短剧的热度居高不下。2024上半年微短剧行业排行榜显示,共有203部郑州承制的短剧闯入热力榜,累计获得了超11亿热力值。郑州为何能成为爆款短剧聚集地?又该如何接住这泼天的富贵?
从广告模特到短剧演员,李雪莹三年参演了近百部短剧,尤其是去年主演的一部剧成为爆款后,她便无缝进组各大年代短剧。李雪莹说:“我觉得拍短剧更有意思,有更大的发挥的空间。我一个月接3到4部剧,郑州拍摄短剧的公司很多,没有太多的空档期。”
李雪莹的追梦路得益于郑州微短剧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目前,在全国经网络视听平台机构自审通过播出的“竖屏”短剧行业中,西安、郑州、横店位居全国前三。
郑州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副秘书长李哲说,郑州有290多家微短剧从业公司,固定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2023年全国30%-40%的短剧创作都来自于咱郑州市,大概有1100多部通过网络平台审核并进行播出。2024年预计郑州短剧的市场规模可能会将超过50亿元。
郑州微短剧为何能赶超横店?多位行业人员表示,郑州短剧公司多是由小说运营、信息流拍摄、传统影视业转型而来,他们行业敏感性强、经验丰富,吃到了短剧的第一批红利。先发优势使得郑州短剧产量大、爆款多。此外,丰富的城市场景资源和超高性价比也让郑州成了“香饽饽”。
短剧投资人卢庆磊说:“郑州的短剧火是有基因的,中国电影市场的灯光师中河南的占了85%,河南的群演在全国要占到40%多。而且我们这些场地便宜,在横店制作成本最少上浮1/3。”
作为当下的“流量高地”,短剧行业的带动效应显著,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还盘活了一批闲置的写字楼、别墅、旧厂区,一个个短剧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河南芊娱芊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锐说:“早期大家拍现代都市剧的时候,都是在郑州各种蹭办公室。但是它不成规模和体系,质量和品质也会稍微差一点,倒逼了我们打造自己的短剧基地。基地里边涵盖了200多个场景,拍卖会、总裁办公室、机场、结婚登记大厅、医院等。”
除了经济效益外,微短剧还成了文旅发展的新生力量,甚至助力了中华文化出海。今年1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郑州也积极推动“微短剧+文旅”的深度融合,开展“河之南·游郑州”主题创作征集活动。
李哲说:“郑州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把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观众喜欢看的这些影视作品?短剧是一个风口,能快速的让人去了解这个剧里面所呈现出来的城市面貌、城市场景。”
如今,微短剧的“风”在全国越吹越热。郑州虽处于微短剧行业“头部”,但仍存在古装场景不足、上下产业链不够完善、头部平台公司缺乏等问题。
今年5月底,郑州印发《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拟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这将加快推进郑州微短剧产业提质升级,实现长红,“有利于集聚人才,形成以微短剧为主导的文旅产业链;有利于引导微短剧行业规范有序的发展,形成新的标准,新的示范;有利于提升的我们城市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我们这个城市来创业。”
如何推动微短剧向精品化发展,已成为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实施,明确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网民内容消费不断升级,微短剧的门槛不断提高,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向优质化方向进行探索,加强剧本把控,提升短剧质感。
郑州作为全国短剧重地,吹响短剧“两手抓”号角,日前印发的《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将微短剧内容创作摆在重要位置,提出扶持剧本创作、鼓励主题创作、支持剧本孵化等,继续让郑州短剧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确保“郑州出品”的数量、质量、流量成为全国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电影学教授徐智鹏说:“郑州将扶持的重点落在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剧本、“符合新时代新征程”的剧本、“反应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剧本,这抓住了中国微短剧发展的关键,引领微短剧的内容创作、产业发展、大众审美走向一条积极正向的发展之路。”
当前,微短剧行业已进入规范化、精品化的下半场,专家建议:只有从流量生意回归创作本质,朝着“小而精,短而美”的方向继续发力,才能真正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郑州也将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越走越坚实。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说:“加强监管,把粗制滥造的公司,该淘汰的淘汰,该限制的限制,让微短剧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能净化微短剧的产业氛围。”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电影学教授徐智鹏说:“多维赋能微短剧的人才培养,在历史文化、理论、技术等多个方面提升微短剧人才的素养。通过微短剧出海,向世界输出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王妍斐、赵家祥
编辑:李洋
统筹:赵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