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8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了新一期“商都沙龙”活动,解码隐藏在汉字中的母子情深。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诗经·小雅·蓼莪》中一句“母兮鞠我”,可见古人对“母亲”养育子女的歌颂;再到人尽皆知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更是道尽深沉的母爱。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商人就已经在用最朴素的线条,将“母亲”的形象凝练成永恒的符号。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其直观的象形表达和原始的线条美感,吸引了近百年来无数学者投身破译工作。此次“商都沙龙”,郑州大学教授刘风华通过溯源母、子旁的汉字,带领沙龙参与者们在甲骨文的方寸之间,探寻中华文明中绵延千年的亲情密码。参与者们纷纷为甲骨文所展现的生动造型与凝练笔触所折服。“这个字的笔画象征着母亲的哺育,跪坐身形传递谦和与奉献……这就是甲骨文‘母’字。”甲骨文“母”字从“女”字的基础上延伸而来,而后从“母”到“子”,从“孕”到“保”,参与者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甲骨文,串联起商代社会的育儿智慧与教育理念。
沙龙互动环节,现场进行了一场别出心裁的甲骨文魔方竞速赛。人们手中不停转动着魔方,组合成甲骨文的词语。孩子们眼神专注而坚毅,大人们也不甘示弱,每一次精准的扭转都是智慧的交锋。福乐长寿、敏而好学、吉祥安康……参与者们逐个展示着复原后的魔方文字。“孩子现在对甲骨文特别感兴趣,通过这几次沙龙,已经能认出三十几个甲骨文字了。”冯女士和她的孩子是沙龙的老成员了,沙龙结束后,她又感慨道:“原来汉字里早就刻下了‘为母则刚’的基因。”
据了解,“商都沙龙”是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倾情打造的文化解读惠民品牌,致力于通过轻松且开放的文化互动形式,让文物从展柜走进生活,为公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更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用心、用情触摸到有温度的中华文明。
记者 方正
编辑 方翔
统筹 王尚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