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历程,我们共同走过;
70年光阴,我们砥砺奋进;
70年荣耀,我们共同分享!
郑州,以商闻名,因商而兴。
早在3600年前,商王朝就在此建邦,为郑州埋下了厚重的商业基因。
上世纪90年代,郑州商战闻名全国,“商”成为郑州的鲜明符号。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郑州的第一个百货商场,郑州百货大楼屹立在二七商圈,见证着郑州商业几十年的风云变化。
郑州电台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郑州的第一次》今天推出第三集,带您走近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商业的发展变迁。
1955年,刚被定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百废待兴。1900平方米的郑州百货大楼甫一开业,就点燃了全市人的热情,成为当时最潮的“网红打卡地”。
想起当年万人空巷的热闹景象,赵玉彩仍激动不已,“那时候郑州就这一家百货大楼,市民买东西大部门都集中在这儿了,特别是周末,上午一开门,外面排队的人都蜂拥而入。针、线、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大小物件在其他地方买不到的,市民在这里都可以买得到。”
当时百货大楼最有特色的是收银。那时,付款不用去收银台,钱、票等都是通过收银台和各个售货柜台之间连着的铁丝进行传递,纵横交错的铁丝“局域网”是“老郑州”鲜活的时代记忆。赵玉彩说,“那时都是用铁丝进行集中收款,营业员用铁丝上的夹子把钱和票据夹好,一扔就滑向收银台,开好收据后,再扔回来。连接收银台和各个柜台的铁丝就像蜘蛛网一样。”
上世纪80年代,“票证经济”逐渐落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郑州商业快速发展的号角,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得以释放。郑州百货大楼董事长朱赵霞告诉记者,“原来你没有券的时候,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改变以后,只要消费者有钱,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没有任何束缚了,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1989年,亚细亚横空出世,“无理由退货”的服务理念和各种新奇营销手段颠覆了整个郑州商业。彼时,郑州华联、商业大厦几大商场百舸争流,郑州商业欣欣向荣。1995年百货大楼经营品种超5万种,实现全年销售3.5亿元。
在朱赵霞看来,“郑州商战”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藩篱,使郑州商业在经营、服务、宣传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提升,为中国现代商业发展提供了“郑州经验”,“郑州商战掀起了商业行业的发展,原来国有企业就是一家独大,老国有企业放不下主动去服务的理念,商战之后,国有企业开始主动去服务、主动去为消费者做一些事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郑州百货大楼的几十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带着宣传百货大楼的红飘带绕着郑州跑一圈,年轻人喜笑颜开,一点也不觉得累,那是我们郑百的第一次宣传,独树一帜。”
“郑州商战”结束后,郑州商业出现了短暂的萧条,在丹尼斯与金博大的带动下,百货业态逐步复苏。进入21世纪,众多新型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郑州跨境电商的发展也势如破竹,在家门口“海淘”成为一种新时尚。
《郑说》主编郑子蒙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对郑州商业有着说不完的情怀,“谈到郑州商业和大家生活的联系,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逢年过节,家人都会带着我到德化街刘胡兰副食品商店,去购买一些糖果和零食。再后来,随着二七商圈的兴起,亚细亚当时的升旗仪式以及摩托车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郑州城市建设的不断提升,大家的选择更多了,另外,郑州作为跨境电商一个重要的集散地,大家可以到网上进行购物,可以买到全球各地的产品。但是不管怎么变化,我觉得二七商圈以及二七塔、二七广场作为郑州城市中心的地位是不会变的。”郑子蒙说。
夜幕降临,二七商圈便会迎来一天中最繁华的时候,无数人蜂拥而至,书写着郑州的商业记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商业到跨境电商,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郑州商业正茁壮成长。
总策划:葛向阳
总顾问:阎铁成 郑子蒙
监 制:张红雨 刘 芳
策 划:赵 克
记 者:张 杭 王妍斐 马一鸣 池金山
配 音:吴 楠 贾晓君
制片人:蜜雪儿 陈 旭